政策速递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明确指示: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
近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 《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 2024 — 2025 年)》 ,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细化部署 “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明确了 16 项重点任务,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一、总体目标
标准方面
2024
年,
发布
70项
碳核算、碳足迹、碳减排、能效能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
国家标准
,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全覆盖。
2025
年,
面向企业、项目、产品的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
100家企业和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
。
计量方面
2025
年底前,
研制
20项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
,开展
25项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制定
50项“双碳”领域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二、十六项重点任务
标准方面
(一)加快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研制。
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
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
的制修订,以支撑企业碳排放的核算工作,服务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二)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
发布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通则国家标准,统一具体产品的
碳足迹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数据质量
等要求。
(三)加大项目碳减排标准供给。
开展
典型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标准研制工作
,推动将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纳入国家标准体系。
(四)推动碳减排和碳清除技术标准攻关。
加快
关键碳减排技术标准研制
,在降碳技术领域采信一批先进的团体标准。
(五)提高工业领域能耗标准要求。
修订提高
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修订完善能源计量、监测、审计等节能配套标准。
(六)加快产品能效标准更新升级。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修订升级各类产品的能效标准,研究
出台数据中心能效标识实施细则
。
(七)加强重点产品和设备循环利用标准研制。
制定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的回收拆解标准,推动光伏、风电、动力电池等产品的
回收利用标准研制
。
(八)扩大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
修订绿色产品评价通则,增加低碳指标,建立
分级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制定绿证和绿色电力消费相关标准。
计量方面
(九)加强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
布局
建设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
,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的建设。
(十)加强
“
双碳
”
相关计量仪器研制和应用。
加快碳核算、碳监测相关计量仪器的研制,并开展
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
的计量性能测试评价。
(十一)加强计量对碳排放核算的支撑保障。
制定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管理规范;
鼓励企业建立能源和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
(十二)开展共性关键碳计量技术研究。
持续
开展碳排放监测计量技术研究
与应用,如基于激光雷达、烟气捕集端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十三)加强重点领域计量技术研究。
推动加强火电等重点行业的
碳计量技术研究
,开展碳排放直测方法与核算法的比对研究。
(十四)加强碳计量中心建设。
推动国家碳计量中心的建设,研究制定
碳计量能力建设指导目录
。
(十五)完善
“
双碳
”
相关计量技术规范。
编制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审查规范、固定污染源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校准等
计量技术规范
。
(十六)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
组织各地区对重点行业
开展能源计量审查
,帮助用能单位解决节能减排降碳计量难题,提升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在政策文件制定中
强化相关计量、标准要求
,推动各项政策要求落地见效。
(二)强化宣贯培训。
开展
碳核算、碳减排相关计量、标准知识
的宣贯培训,增强企业计量意识和能力水平。
(三)开展先行先试。
面向企业和园区开展
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
,鼓励企业建立碳排放标准管理体系。
(四)加大经费支持。设立专项资金
等方式加大对碳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基础通用和急用先行标准的支持力度。
(五)深化国际合作。
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计量、标准领域国际合作,持续开展
国际标准适用性分析
,在新型电力系统、生态碳汇等领域提出一批
国际标准提案
。
信息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